山西发展(网络)智库 | 为什么说山西农业的出路在“特”和“优”?-4188云顶集团

 山西发展(网络)智库 | 为什么说山西农业的出路在“特”和“优”?-4188云顶集团
 您所在的位置:4188云顶集团-yd2333云顶电子游戏app > >
山西发展(网络)智库 | 为什么说山西农业的出路在“特”和“优”?
2024-06-18 18:47:32    来源:黄河新闻网

刚刚结束的“与辉同行”山西行中,“出圈”的不仅有山西冠绝天下的古建、厚重灿烂的文化和雄浑壮丽的美景,在为期四天的直播中,小杂粮、中药材、调味品、牛羊肉、优质水果以及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极具山西地域特色,征服了“丈母娘”们的同时也风靡了全网。这些山西产品“出圈”的背后,时时彰显了它们最大的特点——“特”和“优”。

产品的背后是产业。近年来,山西依托其独特的生态气候和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成效显著。本期智库,我们邀请山西省农科专家,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史向远,为我们阐释山西农业“特”“优”战略背后的逻辑,并把目光投向山西农产品品牌集群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本期编辑:侯津刚

图为忻州优质小杂粮产地(本网资料图)

“特”“优”战略是山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山西的省情。山西省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省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我们一般认为,山西在全国范围来看不是农业大省。‘特’‘优’战略是山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史向远:山西的农业发展具有独特的生态气候和资源禀赋。我个人认为山西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

从劣势来看,干旱缺水是制约山西农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最北端,人常说十年九旱,首先是降水资源不足,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在380mm~550mm之间,而且降水季节间分布不均,大多数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河流和地下水资源也严重不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81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15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7.7%,属于全国水资源严重贫乏省份之一。

其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内部地势起伏不平,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台地面积占19.7%,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肥力不足,造成山西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量低而不稳,再加上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冬春旱、夏秋旱和区域性干旱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导致减产、绝收。

从优势来看,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多地少、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南北横跨六个纬度,气候多样,地貌多元,形成了适宜各种小杂粮不同生长需求的独特自然环境,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优质小杂粮的“黄金产区”。小杂粮种植面积之广、产量之大、品种之丰、质量之优都居全国前列,具有健康、绿色、天然等特点,享受“小杂粮王国”的美誉,杂粮产业也就成为山西特色优势产业。

综上可知,正是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倒逼山西农业生产者从古至今一直与干旱作斗争,并且在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旱作农业和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从上古刀耕火种开始,到近古甾、新、畲土地轮耕;从七千多年前的丁村文化一直到清朝的《马首农言》等历史文献中均记载了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通过创新、研究、探索,形成了“三庄一寨一山一川”典型旱作技术,尤其是大寨的“坡改梯”,保水、保土、保肥的“海绵田”堪称旱作技术的经典,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山西农业的发展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史。在不同阶段总结出了传统旱作农业、传统有机旱作农业和新时代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特点,形成了由被动靠天吃饭向主动适应环境,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转变,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强调:“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让我们山西对农业发展的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坚持“特”“优”,山西农业发展卓有成效

摘要:从体制机制,到产业发展,近年来,山西在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的过程中,积累了好经验,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果。

史向远: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3个文件,对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进行了系统部署。

到目前为止,山西小杂粮品种主要有谷类、豆类、麦类、薯类、糜类、茎类、黍类等七大类120余种。山西小杂粮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10%,占全省粮田的40%,小杂粮年产量25亿~30亿斤。据农业部门2016年统计,在山西的小杂粮品种中,谷子是杂粮作物中的大类,种植面积达300余万亩,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同时,山西省糜子居全国第一位,燕麦、荞麦、高粱居全国第二位,绿豆、小豆、豇豆、小扁豆等小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

此外,山西杂粮作物种质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全省共征集到2万多份杂粮种质资源样本,占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5000余份谷子和2000余份杂豆种质资源是稀缺的育种材料。山西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作为我省较强的农业科研院校,收集保存了谷子、高粱、糜子、食用豆、荞麦和燕麦等杂粮种质资源近4万份,位列全国省级库之首,同时也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筛选出了一批抗性强、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的特色杂粮种质资源,为作物育种、农业生产和产品加工提供了1万余份次种质资源。

2022年,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山西杂粮优质种业基地建设方案》,对山西省杂粮优质种业的发展做出了安排,对于推动山西省谷子、高粱、马铃薯、杂豆、燕麦、荞麦、藜麦等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种业基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等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预计到2030年,山西将建设成为全国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育种创新高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良种供应基地。

提升品牌影响力,山西农产品集群前景广阔

摘要:产品的背后是产业,产业的前景是产品。怎样持续提升山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必须要依靠科技的“加持”和市场的锤炼。

史向远:山西省作为一个重要农业省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提升山西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要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品质。山西省应继续坚持“特”“优”农业方向,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此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业信息化等基础设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粮食、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情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利用区块链技术等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增强消费者信任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有机旱作•晋品”品牌,提升山西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要通过媒体、展会、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强对山西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广,打造山西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山西农产品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将山西农产品推广到全国甚至全球市场,提升知名度和销量。

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市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调整生产和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扩大数字技术在农业品牌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生产、品牌管理、品牌营销与品牌服务提供4188云顶集团的技术支持,拓宽农业品牌的发展空间。

总之,要提升山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必须要依靠科技的“加持”和市场的锤炼。通过提升山西农产品品牌集群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和市场拓展,促进山西农业全链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本期专家: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史向远

史向远,男,1975年9月出生,山西山阴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担任“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指导组第二组组长,山西省现代农业功能食品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大同市特优农业发展顾问;山西省杂粮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山西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农业科学》第五届编委会委员。山西省重点专业镇科技特派团(第二批)云州大同黄花专业镇特派团特派员。

主要围绕有机旱作农业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相关研究和应用。主持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主持完成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省攻关项目1项,校院级项目1项,主持院团队培育项目1项;参加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参加校(院)级项目11项,横向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通讯作者20余篇,sci收录论文3篇。以第一作者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2项。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网站地图